古代波斯与我国交往史,从史料记载看,在汉武帝时交往就很密切了。公元前119年,汉武帝时期,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时,张骞手下的副使股票配资的售后,曾出使安息,也就现在的伊朗,这是汉朝与安息国正式建立关系的一个开端。
中伊两国的政治联系受战乱影响,时断时续,而经贸文化交流从未断绝。
1、中国波斯交往简史
后来汉武帝又派使者去安息出使,安息国给汉朝使者的待遇很高,派一名大将率两万骑兵到边界迎接汉使。这次访问,安息也一并派使者随汉朝使者到长安,并给汉武帝带来鸵鸟蛋和幻术师。
到了汉章帝时期,安息国王又派使者到洛阳朝贡,给汉朝送来了狮子、独角兽等礼品。东汉的汉和帝时期,公元97年,汉朝猛人班超开始经营西域,班超曾派副使甘英到安息访问,此次出访也是历史大事件,并载入了史册。
魏文帝时,安息王朝成了萨珊王朝,并建立了强大的波斯帝国,该王朝继续与中原王朝交往,但因战乱原因,并未向和平时期那样频繁了。但到了北魏时期,萨珊王朝又一度频繁与北魏及后来的西魏交往。《魏书》记载,波斯王11次遣使来访,也送了很多珍奇礼品。
相较宗教,两国的古代科技交流更为深入。丝绸之路辗转至伊朗,必经厄尔布士山脉与苏莱曼山脉之间的山谷。通过贸易,当地掌握了大量的东西方贸易情报。公元550年,两名波斯僧侣用通心竹杖夹带蚕卵的方式,将丝织业传入欧洲。
北魏灭亡后,中国又逢乱世,波斯与中原交往少了,但没有彻底中断。到唐朝时,波斯与唐朝交流又进一步频繁起来。唐朝与萨珊王朝商业交流也很活跃。现在我国中原及西部地区发现的萨珊王朝银币,就能证明那时商业交流的之深。
但好景不长,唐朝时阿拉伯半岛上的大食也强大起来,并于634年攻占了波斯。651年,萨珊王朝最后一个国王嗣俟战败亡国,他的儿子卑路斯继续率残余想复国,并向唐朝求救。
唐律疏议:“诸化外人,同类自相犯者,各依本俗法;异类相犯者,以法律论。”——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认真鉴别了属人、属地等原则的国际法条款,今日的国际法尚未超过这一条款的内涵。什么意思呢?这里说的化外人,即“夷狄”之意。这里说的法律,即“汉家法律”之意。意思是,如果夷狄犯法,同属夷狄自己族群内部的,则依他们的风俗,如果是不同族群之间,则依汉家法律。比如,若一个高丽人杀了另一个高丽人,按高丽的风俗法律处理,但若一个高丽人杀了一个百济人,则既不按高丽、也不按百济的风俗法律处理,而是按汉家法律处理。
萨珊波斯亡国影响了唐朝与波斯的政治交往,但双方的商贸、民间交往盛极一时。当时,波斯商人被称为“藩客”,云集长安、广州、扬州和泉州。唐代高僧鉴真发现,仅海南的波斯村寨,“南北三日行,东西五日行,村村相次”。中国史籍称波斯商品为“波斯货”,波斯人在中国南方素有“舶主”之称。波斯商人将中东和东南亚的宝石、药材贩卖至中国,又将中国的丝织品、铁制品、茶叶和香料转运至其他地区。在唐人眼中,胡人或者波斯人,必定就和“财富”挂钩,和神秘的珠宝玉器金银等同,总之波斯胡人在国人心目中的“刻板印象”-多金。
唐代诗人李珣就是波斯后裔,被称为“李波斯”,他撰写的《海药本草》是《本草纲目》的重要参考。一些波斯商人“安居不欲归”,甚至被授予高官,其中尤以安附国和阿罗喊为要。杜环的《经行记》和波斯人忽尔达兹比的《道里与诸国志》等记载了唐代两国的民间交往。
薛爱华在《萨马尔罕的金桃》一书中指出,广义的"胡人"是指西方世界的所有高加索人种,不论是大食人,罗马人,还是波斯人,只要来到了唐帝国都会被统称为胡人,但狭义的主要是指东伊朗系/吐火罗系的高加索人种民族。
这一点,在史料中有所体现, 唐朝人姚汝能所撰《安禄山事迹》卷上记载了一个著名的对话: 哥舒翰母尉迟氏是于阗国的公主。安禄山对哥舒翰说:"我父是胡,母是突厥女。尔父是突厥,母是胡,与公族类颇同,何得不相亲乎?"这里明显将突厥与胡对应,哥舒翰的母亲是于阗公主,安禄山的父亲是粟特人,无论是于阗还是粟特,都是古代中亚操印欧语言的高加索人种王国,而"胡"在唐代指的就是古代中亚(以及中亚以西整个西方世界)的高加索人种。
2、胡人外貌的观感
无论是李白的"碧玉炅炅双目瞳,黄金拳拳两鬓红"还是白居易的"带垂钿胯花腰重,帽转金铃雪面回"都只限于形容美丽的胡姬。而对于胡人,唐代颜师古在为《汉书·西域传》作注时就已经明确/正确地指出:"其形最异,青眼赤须。状类猕猴,本其种也"。
后世被称为唐三藏的玄奘在《大唐西域记》中对于沿途所见胡人的描述也是"容貌丑弊"或者"形貌鄙陋,眼多碧绿",如果相信出家人不打诳语,玄奘法师的评价就是中立的客观国人对波斯人的评价。
但是,和历代文人一样,唐代中国人对胡姬以貌美如仙女来形容。看看这些诗句:
李贺的《龙夜吟》:"卷发胡儿眼睛绿,高楼夜静吹横竹",李白的《猛虎行》:"胡雏绿眼吹玉笛,吴歌白纻飞梁尘",《上云乐》:"碧玉炅炅双目瞳,黄金拳拳两鬓红"。这里的"拳"是通假字,通"卷",如波浪般的黄金卷发也是胡姬体貌特征之一。都"黄金卷发碧玉瞳"了,中国人记忆深处的"胡姬"还能是什么人种/什么模样的女人啊?
在长安/洛阳的酒馆里,胡姬们卷曲的黄金长发和棕色长发如波浪,那是和汉姬们的乌黑直发不一样的风情,随着胡旋舞左右摇荡,荡漾着这些中国男人的心杯。当胡姬们用如湖水般碧绿的大眼睛仰望着你的时候,又怎么不会诗兴大发写下"碧玉炅炅双目瞳,黄金拳拳两鬓红"这样的诗句来夸赞楚楚动人的她们呢?
李白在浪迹天涯十几年后,还在写诗怀念“胡姬”。胡姬们确实和汉家郎们留下过酸楚动人的爱情故事,边塞诗人岑参的"愿得青鸟衔此花,西飞直送到我家。胡姬正在临窗下,独织留黄浅碧纱。此鸟衔花胡姬前,胡姬见花知我怜。千说万说由不得,一夜抱花空馆眠",诉说的不正是他和与他相恋的胡姬千里相隔,彼此不能相见的苦涩吗?
当老年的元稹回忆起年少时的岁月,不禁感慨万千,伤感地写下"最爱轻欺杏园客,也曾辜负酒家胡",元稹所辜负的,也是他少年时,某位胡姬对他的一片痴情。
历史考据如此,这就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!我们只不过是唤醒你们失去的记忆:
开元盛世别久,千年岁月以后,试眺那西土,原来胡姬依旧。知否,知否?碧眼仍然含柔。——《如梦令·原来胡姬依旧》
神州男儿们,去找到属于你的胡姬,去开创属于你的盛唐。
3、匪夷所思的风俗
唐代慧超法师去印度修习佛法,著有《往五天竺国传》。
他在介绍昭武九姓诸国的时候,描述过这一风俗:“即是安国。曹国。史国。石骡国。米国。康国等。······又此六国总事火祆。不识佛法······极恶风俗。婚姻交杂。纳母及姊妹为妻。波斯国亦纳母为妻。”
波斯那种近亲结婚,不是表哥表妹,堂哥堂妹,而是娶自己的姐妹,甚至自己的母亲、女儿,慧超法师当时估计都懵了。
《魏书》里介绍波斯时也评价过这事:“多以姊妹为妻妾,自余婚合,亦不择尊卑,诸夷之中最为丑秽矣”。
可见从中原人或者儒家文化圈的角度来说,实在接受不了这种变态的婚姻制度。
唐律:同姓不得婚,诸同姓为婚者,各徒二年。缌麻以上(五服之内)以奸论(意思就是五服之内姑、姨亲通婚以通奸论处),主婚和婚者各杖二十,各徒二年。(这是后期的已经处罚较轻的通奸处罚了,最早是处宫刑,并罚为官奴隶二年,主婚者和通婚夫妇双方都要受罚).......
波斯、昭武九姓这种变态的婚姻制度,主要是因为他们信奉祆教。祆教将族内婚制度视为一种虔诚,一种美德。
《阿维斯塔》:“最为正直而又正直的人,便是奉我阿胡拉•马兹达教的信徒们,他们一遵我教近亲结婚之规矩行事。”
祆教、拜火教,也叫琐罗亚斯德教,此宗教相信世界是由光、暗两种元素组成的,因此他们崇拜光明神阿胡拉·马兹达,同时也崇拜他的象征——圣火。我们所熟知的明教,便是拜火教的一个分支。
在拜火教中推崇圣婚。
拜火教认为,近亲之间结婚,有助于保证血统的高贵。血缘关系越亲近,信仰就越虔诚。以萨珊波斯诸帝王为例,阿尔达希尔一世便娶自己姊妹为妻,而沙普尔一世、沙普尔二世都曾娶自己女儿为妻。根据中国史书《北史》,也曾有“(波斯)多以姊妹为妻妾,自余婚合“的记载。
但是,这种族内婚制度并非强制的,并非说你信了祆教就一定要这么干......
唐朝虽然“开放”(当爹的抢儿媳、妯娌共夫等等的),但是也受不了这种风俗。唐代十恶里,有一条内乱(简单来说就是乱伦、通奸),当然了,皇家那群人犯了你也没办法.......
1955年,考古学家在西安发现一唐朝官员的古墓,墓中出土两座墓志铭。其中一个墓志铭已经难以辨认。而另一个墓志铭却显示,此墓是大唐左神策军散兵马使苏谅与其妻子马氏的合葬墓。
而更令学者们惊奇的是,此墓志铭不仅有汉文,同时还有一种古波斯文字——巴列维文。经过释读,铭文的汉字部分大约有四十四个字,翻译为白话文便是:
左神策军散兵马使苏谅之妻马氏,于咸通十五年(公元874年)亡故,享年26岁。之后,学者们释读巴列维文,发现与汉文略有出入:
此王族逝者、左神策军骑兵之长苏谅之女——马昔师之墓,时年26岁,愿你能回归光明天使阿胡拉·马兹达的怀抱,在天堂享受平静与安宁。
首先,学者们得出结论,墓主苏谅与妻子马氏并非汉人,而是波斯王族后裔。也就是说,苏谅或许还是个波斯王子。有西方学者认为,苏谅乃是萨珊王族“suren”这个名字的音译。
在唐太宗年间,西亚大国萨珊波斯帝国受到阿拉伯人的攻击,屡战屡败,几乎要灭亡。为此,波斯国王向唐太宗李世民上表求援,而唐太宗因路远而没有同意。
此后,波斯王子卑路斯三次赴唐求援,但当时的皇帝——唐高宗均选择了拒绝,只是将其册封为波斯王,将波斯地区变为唐朝的波斯都督府。然而当时波斯故土已经被阿拉伯人占据,卑路斯不过是个光杆司令。最终,卑路斯不得不灰溜溜地从呼罗珊地区返回长安,做起了唐朝人的臣子。
从此以后,波斯末代皇族以及其追随者就开始在长安生息繁衍,形成了独特的波斯社区,形成了奇特的风俗。其中最为独特的,便是他们的拜火教信仰。
今年以来比亚迪新获得专利授权1727个,较去年同期增加了5.82%。结合公司2023年年报财务数据,2023年公司在研发方面投入了395.75亿元,同比增112.15%。
今年以来宁德时代新获得专利授权1992个,较去年同期增加了109.68%。结合公司2023年年报财务数据,2023年公司在研发方面投入了183.56亿元,同比增18.35%。
卑路斯入唐后,曾在长安建立了多座拜火教神庙,并薪火相传。不过到了唐武宗年间,这些拜火教神庙受“灭佛运动”牵连,几乎全部遭到关闭。然而从苏谅墓志铭的文字来看,这些波斯遗民后裔仍保留了拜火教信仰,仍然崇拜光明神——阿胡拉·马兹达。
不过值得一提的是,学者们还从两种文字的碑文中,解读出一条相当重口的信息。
根据上文的黑体字,大家应该发现,汉文和巴列维语铭文部分出入不大,两者的最大区别是汉文部分说马氏是苏谅的妻子,而巴列维文部分却说马氏是苏谅的女儿,这是怎么回事呢?
一开始,中国学者认为应该是碑文写错了。然而熟悉波斯历史的日本学者伊藤义教却认为,此碑文并没有写错:按照拜火教习俗,马氏很可能既是苏谅的女儿,也是他的妻子。
即使在唐朝生活了近200年,长安的波斯王族后裔,仍保持了内部血亲结婚的传统。
有人就要问了,既然苏谅和马氏乃是父女,为何不是一个姓?学者表示,马昔师其实是波斯女性常见名字“masis”的音译,她并不姓马!值得注意的是,在崇尚礼教的唐朝,父女等近亲婚配是极端严重的罪名,被称为“内乱”,是传统“十恶”罪行之一。而“十恶”,是常赦所不原的重大犯罪,所以有“十恶不赦”的说法。
这些波斯王族后裔此时已经在大唐生活了百多年,熟悉大唐的制度,当然知道唐人对此婚俗的看法。因此为了掩人耳目,波斯后裔们为苏谅以及其妻子马氏写了两种文字墓志铭,毕竟很少有人唐朝人认识巴列维文。若被人发现娶了自己女儿,苏谅恐怕是吃不了、兜着走了,轻则被流放,前程尽毁;重则被砍头,小命玩完。
因此,苏谅必须感到庆幸,幸亏唐朝皇帝不懂波斯文。
4、最终汉化的波斯人
公元661年,唐高宗李治设立波斯都督府,以波斯王子卑路斯为都督,波斯都督府隶属安西大都护府。治所在波斯疾陵城,根据考证,疾陵城在今阿富汗的扎兰季市(Zaranj),此处有争议,一说在伊朗扎博勒(Zabol )。无论按哪种说法,波斯都督府都靠近中东核心地缘。
为什么设立波斯都督府呢?因为波斯的萨珊王朝被伊斯兰势力打败,两任皇帝遇刺,萨珊王子卑路斯走投无路,只得三次向大唐求救。唐高宗觉得这是一个控制中东的难得机会,便设立波斯都督府。利用卑路斯的萨珊王朝正统地位,帮助其复国,将波斯故地纳入唐朝的附属势力范围。
但考虑到路途遥远和补给问题,波斯都督府距离中原有万里之遥,大唐没有派太多的兵力支援 。在卑路斯再三要求下,678年吏部侍郎裴行俭送卑路斯返回波斯,此时得知萨珊王朝已经完全覆灭。裴行俭只好把卑路斯放在了碎叶城,这是诗圣李白出生的地方,即今日吉尔吉斯的托克马克。卑路斯还有1000多名随从,不甘心放弃,在努力了20年后回长安。
卑路斯未能挽救败局,他的后裔一直留在中国,并得到厚待。萨珊王朝覆灭后,波斯人逐渐皈依伊斯兰教。。波斯都督府(661-663年)也随即废置。唐于661年在吐火罗故地设月氏羁縻都督府,下辖25州(包括阿富汗等地区),属安西都护府。到了九世纪 ,伊斯兰势力的倭马亚王朝 (大唐叫白衣大食)也征服了阿富汗,阿富汗人被逼放弃原本的佛教或祆教,摧毁了当地的佛寺并建立清真寺。
至于住在中国并最终汉化的波斯人,安息帝国时期就有很多,唐朝时期还有很多有名的:
阿罗喊:长期为唐廷做使者,曾担任过拂林国诸蕃招慰大使、拂林国,本指法兰克,后被混同为东罗马。大概是专门招待罗马使者的。
李元谅,中唐名将,宦官骆奉先养子。在镇压朱沘叛乱和抗击吐蕃中立功,后来担任陇右节度使。
李珣,五代十国诗人。
李舜弦,五代十国女词人,前蜀后主王衍的昭仪。
两国之间文化艺术交往频繁,多姿多彩。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参考“万年历”,确定了“授时历”。当时,波斯语被列为继汉语、蒙古语之后第三种语言。明朝建立的四夷馆培训了大量的波斯语翻译人才。伊朗古代医学中有半数的药方来自于中国。另外,独树一帜的细密画是在吸收中国工笔画特点之后,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画风。
伊朗对中国也无处不在。据专家考证,中国铠甲的金属鳞片和马饰,和安息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唐朝宫廷盛行的“马球”,也源自于伊朗的“波罗球”。元明时期的中国乐曲,有一部分正是伊朗古曲。元世祖忽必烈御赐权贵的“质孙服”的传统,也与伊朗相关联。“质孙”在中古波斯语中有“御赐服饰”的意思。
在伊朗流传着这样一句波斯谚语:“希腊人只有一只眼睛,唯有中国人才有两只眼睛。”
这足以说明伊朗对中国的感情深厚。双方在全面交流的背景下股票配资的售后,产生了强烈的向心力和认同感,这为伊朗对中国释放巨大善意做出了最好的注解。
古代波斯与我国交往史,从史料记载看,在汉武帝时交往就很密切了。公元前119年,汉武帝时期,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时,张骞手下的副使,曾出使安息,也就现在的伊朗,这是汉朝与安息国正式建立关系的一个开端。
中伊两国的政治联系受战乱影响,时断时续,而经贸文化交流从未断绝。
1、中国波斯交往简史
后来汉武帝又派使者去安息出使,安息国给汉朝使者的待遇很高,派一名大将率两万骑兵到边界迎接汉使。这次访问,安息也一并派使者随汉朝使者到长安,并给汉武帝带来鸵鸟蛋和幻术师。
到了汉章帝时期,安息国王又派使者到洛阳朝贡,给汉朝送来了狮子、独角兽等礼品。东汉的汉和帝时期,公元97年,汉朝猛人班超开始经营西域,班超曾派副使甘英到安息访问,此次出访也是历史大事件,并载入了史册。
魏文帝时,安息王朝成了萨珊王朝,并建立了强大的波斯帝国,该王朝继续与中原王朝交往,但因战乱原因,并未向和平时期那样频繁了。但到了北魏时期,萨珊王朝又一度频繁与北魏及后来的西魏交往。《魏书》记载,波斯王11次遣使来访,也送了很多珍奇礼品。
相较宗教,两国的古代科技交流更为深入。丝绸之路辗转至伊朗,必经厄尔布士山脉与苏莱曼山脉之间的山谷。通过贸易,当地掌握了大量的东西方贸易情报。公元550年,两名波斯僧侣用通心竹杖夹带蚕卵的方式,将丝织业传入欧洲。
北魏灭亡后,中国又逢乱世,波斯与中原交往少了,但没有彻底中断。到唐朝时,波斯与唐朝交流又进一步频繁起来。唐朝与萨珊王朝商业交流也很活跃。现在我国中原及西部地区发现的萨珊王朝银币,就能证明那时商业交流的之深。
但好景不长,唐朝时阿拉伯半岛上的大食也强大起来,并于634年攻占了波斯。651年,萨珊王朝最后一个国王嗣俟战败亡国,他的儿子卑路斯继续率残余想复国,并向唐朝求救。
唐律疏议:“诸化外人,同类自相犯者,各依本俗法;异类相犯者,以法律论。”——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认真鉴别了属人、属地等原则的国际法条款,今日的国际法尚未超过这一条款的内涵。什么意思呢?这里说的化外人,即“夷狄”之意。这里说的法律,即“汉家法律”之意。意思是,如果夷狄犯法,同属夷狄自己族群内部的,则依他们的风俗,如果是不同族群之间,则依汉家法律。比如,若一个高丽人杀了另一个高丽人,按高丽的风俗法律处理,但若一个高丽人杀了一个百济人,则既不按高丽、也不按百济的风俗法律处理,而是按汉家法律处理。
萨珊波斯亡国影响了唐朝与波斯的政治交往,但双方的商贸、民间交往盛极一时。当时,波斯商人被称为“藩客”,云集长安、广州、扬州和泉州。唐代高僧鉴真发现,仅海南的波斯村寨,“南北三日行,东西五日行,村村相次”。中国史籍称波斯商品为“波斯货”,波斯人在中国南方素有“舶主”之称。波斯商人将中东和东南亚的宝石、药材贩卖至中国,又将中国的丝织品、铁制品、茶叶和香料转运至其他地区。在唐人眼中,胡人或者波斯人,必定就和“财富”挂钩,和神秘的珠宝玉器金银等同,总之波斯胡人在国人心目中的“刻板印象”-多金。
唐代诗人李珣就是波斯后裔,被称为“李波斯”,他撰写的《海药本草》是《本草纲目》的重要参考。一些波斯商人“安居不欲归”,甚至被授予高官,其中尤以安附国和阿罗喊为要。杜环的《经行记》和波斯人忽尔达兹比的《道里与诸国志》等记载了唐代两国的民间交往。
薛爱华在《萨马尔罕的金桃》一书中指出,广义的"胡人"是指西方世界的所有高加索人种,不论是大食人,罗马人,还是波斯人,只要来到了唐帝国都会被统称为胡人,但狭义的主要是指东伊朗系/吐火罗系的高加索人种民族。
这一点,在史料中有所体现, 唐朝人姚汝能所撰《安禄山事迹》卷上记载了一个著名的对话: 哥舒翰母尉迟氏是于阗国的公主。安禄山对哥舒翰说:"我父是胡,母是突厥女。尔父是突厥,母是胡,与公族类颇同,何得不相亲乎?"这里明显将突厥与胡对应,哥舒翰的母亲是于阗公主,安禄山的父亲是粟特人,无论是于阗还是粟特,都是古代中亚操印欧语言的高加索人种王国,而"胡"在唐代指的就是古代中亚(以及中亚以西整个西方世界)的高加索人种。
2、胡人外貌的观感
无论是李白的"碧玉炅炅双目瞳,黄金拳拳两鬓红"还是白居易的"带垂钿胯花腰重,帽转金铃雪面回"都只限于形容美丽的胡姬。而对于胡人,唐代颜师古在为《汉书·西域传》作注时就已经明确/正确地指出:"其形最异,青眼赤须。状类猕猴,本其种也"。
后世被称为唐三藏的玄奘在《大唐西域记》中对于沿途所见胡人的描述也是"容貌丑弊"或者"形貌鄙陋,眼多碧绿",如果相信出家人不打诳语,玄奘法师的评价就是中立的客观国人对波斯人的评价。
但是,和历代文人一样,唐代中国人对胡姬以貌美如仙女来形容。看看这些诗句:
李贺的《龙夜吟》:"卷发胡儿眼睛绿,高楼夜静吹横竹",李白的《猛虎行》:"胡雏绿眼吹玉笛,吴歌白纻飞梁尘",《上云乐》:"碧玉炅炅双目瞳,黄金拳拳两鬓红"。这里的"拳"是通假字,通"卷",如波浪般的黄金卷发也是胡姬体貌特征之一。都"黄金卷发碧玉瞳"了,中国人记忆深处的"胡姬"还能是什么人种/什么模样的女人啊?
在长安/洛阳的酒馆里,胡姬们卷曲的黄金长发和棕色长发如波浪,那是和汉姬们的乌黑直发不一样的风情,随着胡旋舞左右摇荡,荡漾着这些中国男人的心杯。当胡姬们用如湖水般碧绿的大眼睛仰望着你的时候,又怎么不会诗兴大发写下"碧玉炅炅双目瞳,黄金拳拳两鬓红"这样的诗句来夸赞楚楚动人的她们呢?
李白在浪迹天涯十几年后,还在写诗怀念“胡姬”。胡姬们确实和汉家郎们留下过酸楚动人的爱情故事,边塞诗人岑参的"愿得青鸟衔此花,西飞直送到我家。胡姬正在临窗下,独织留黄浅碧纱。此鸟衔花胡姬前,胡姬见花知我怜。千说万说由不得,一夜抱花空馆眠",诉说的不正是他和与他相恋的胡姬千里相隔,彼此不能相见的苦涩吗?
当老年的元稹回忆起年少时的岁月,不禁感慨万千,伤感地写下"最爱轻欺杏园客,也曾辜负酒家胡",元稹所辜负的,也是他少年时,某位胡姬对他的一片痴情。
历史考据如此,这就是真实发生过的历史!我们只不过是唤醒你们失去的记忆:
开元盛世别久,千年岁月以后,试眺那西土,原来胡姬依旧。知否,知否?碧眼仍然含柔。——《如梦令·原来胡姬依旧》
神州男儿们,去找到属于你的胡姬,去开创属于你的盛唐。
3、匪夷所思的风俗
唐代慧超法师去印度修习佛法,著有《往五天竺国传》。
他在介绍昭武九姓诸国的时候,描述过这一风俗:“即是安国。曹国。史国。石骡国。米国。康国等。······又此六国总事火祆。不识佛法······极恶风俗。婚姻交杂。纳母及姊妹为妻。波斯国亦纳母为妻。”
波斯那种近亲结婚,不是表哥表妹,堂哥堂妹,而是娶自己的姐妹,甚至自己的母亲、女儿,慧超法师当时估计都懵了。
《魏书》里介绍波斯时也评价过这事:“多以姊妹为妻妾,自余婚合,亦不择尊卑,诸夷之中最为丑秽矣”。
可见从中原人或者儒家文化圈的角度来说,实在接受不了这种变态的婚姻制度。
唐律:同姓不得婚,诸同姓为婚者,各徒二年。缌麻以上(五服之内)以奸论(意思就是五服之内姑、姨亲通婚以通奸论处),主婚和婚者各杖二十,各徒二年。(这是后期的已经处罚较轻的通奸处罚了,最早是处宫刑,并罚为官奴隶二年,主婚者和通婚夫妇双方都要受罚).......
波斯、昭武九姓这种变态的婚姻制度,主要是因为他们信奉祆教。祆教将族内婚制度视为一种虔诚,一种美德。
《阿维斯塔》:“最为正直而又正直的人,便是奉我阿胡拉•马兹达教的信徒们,他们一遵我教近亲结婚之规矩行事。”
祆教、拜火教,也叫琐罗亚斯德教,此宗教相信世界是由光、暗两种元素组成的,因此他们崇拜光明神阿胡拉·马兹达,同时也崇拜他的象征——圣火。我们所熟知的明教,便是拜火教的一个分支。
在拜火教中推崇圣婚。
拜火教认为,近亲之间结婚,有助于保证血统的高贵。血缘关系越亲近,信仰就越虔诚。以萨珊波斯诸帝王为例,阿尔达希尔一世便娶自己姊妹为妻,而沙普尔一世、沙普尔二世都曾娶自己女儿为妻。根据中国史书《北史》,也曾有“(波斯)多以姊妹为妻妾,自余婚合“的记载。
但是,这种族内婚制度并非强制的,并非说你信了祆教就一定要这么干......
唐朝虽然“开放”(当爹的抢儿媳、妯娌共夫等等的),但是也受不了这种风俗。唐代十恶里,有一条内乱(简单来说就是乱伦、通奸),当然了,皇家那群人犯了你也没办法.......
1955年,考古学家在西安发现一唐朝官员的古墓,墓中出土两座墓志铭。其中一个墓志铭已经难以辨认。而另一个墓志铭却显示,此墓是大唐左神策军散兵马使苏谅与其妻子马氏的合葬墓。
而更令学者们惊奇的是,此墓志铭不仅有汉文,同时还有一种古波斯文字——巴列维文。经过释读,铭文的汉字部分大约有四十四个字,翻译为白话文便是:
左神策军散兵马使苏谅之妻马氏,于咸通十五年(公元874年)亡故,享年26岁。之后,学者们释读巴列维文,发现与汉文略有出入:
此王族逝者、左神策军骑兵之长苏谅之女——马昔师之墓,时年26岁,愿你能回归光明天使阿胡拉·马兹达的怀抱,在天堂享受平静与安宁。
首先,学者们得出结论,墓主苏谅与妻子马氏并非汉人,而是波斯王族后裔。也就是说,苏谅或许还是个波斯王子。有西方学者认为,苏谅乃是萨珊王族“suren”这个名字的音译。
在唐太宗年间,西亚大国萨珊波斯帝国受到阿拉伯人的攻击,屡战屡败,几乎要灭亡。为此,波斯国王向唐太宗李世民上表求援,而唐太宗因路远而没有同意。
此后,波斯王子卑路斯三次赴唐求援,但当时的皇帝——唐高宗均选择了拒绝,只是将其册封为波斯王,将波斯地区变为唐朝的波斯都督府。然而当时波斯故土已经被阿拉伯人占据,卑路斯不过是个光杆司令。最终,卑路斯不得不灰溜溜地从呼罗珊地区返回长安,做起了唐朝人的臣子。
从此以后,波斯末代皇族以及其追随者就开始在长安生息繁衍,形成了独特的波斯社区,形成了奇特的风俗。其中最为独特的,便是他们的拜火教信仰。
卑路斯入唐后,曾在长安建立了多座拜火教神庙,并薪火相传。不过到了唐武宗年间,这些拜火教神庙受“灭佛运动”牵连,几乎全部遭到关闭。然而从苏谅墓志铭的文字来看,这些波斯遗民后裔仍保留了拜火教信仰,仍然崇拜光明神——阿胡拉·马兹达。
不过值得一提的是,学者们还从两种文字的碑文中,解读出一条相当重口的信息。
根据上文的黑体字,大家应该发现,汉文和巴列维语铭文部分出入不大,两者的最大区别是汉文部分说马氏是苏谅的妻子,而巴列维文部分却说马氏是苏谅的女儿,这是怎么回事呢?
一开始,中国学者认为应该是碑文写错了。然而熟悉波斯历史的日本学者伊藤义教却认为,此碑文并没有写错:按照拜火教习俗,马氏很可能既是苏谅的女儿,也是他的妻子。
即使在唐朝生活了近200年,长安的波斯王族后裔,仍保持了内部血亲结婚的传统。
有人就要问了,既然苏谅和马氏乃是父女,为何不是一个姓?学者表示,马昔师其实是波斯女性常见名字“masis”的音译,她并不姓马!值得注意的是,在崇尚礼教的唐朝,父女等近亲婚配是极端严重的罪名,被称为“内乱”,是传统“十恶”罪行之一。而“十恶”,是常赦所不原的重大犯罪,所以有“十恶不赦”的说法。
这些波斯王族后裔此时已经在大唐生活了百多年,熟悉大唐的制度,当然知道唐人对此婚俗的看法。因此为了掩人耳目,波斯后裔们为苏谅以及其妻子马氏写了两种文字墓志铭,毕竟很少有人唐朝人认识巴列维文。若被人发现娶了自己女儿,苏谅恐怕是吃不了、兜着走了,轻则被流放,前程尽毁;重则被砍头,小命玩完。
因此,苏谅必须感到庆幸,幸亏唐朝皇帝不懂波斯文。
4、最终汉化的波斯人
公元661年,唐高宗李治设立波斯都督府,以波斯王子卑路斯为都督,波斯都督府隶属安西大都护府。治所在波斯疾陵城,根据考证,疾陵城在今阿富汗的扎兰季市(Zaranj),此处有争议,一说在伊朗扎博勒(Zabol )。无论按哪种说法,波斯都督府都靠近中东核心地缘。
为什么设立波斯都督府呢?因为波斯的萨珊王朝被伊斯兰势力打败,两任皇帝遇刺,萨珊王子卑路斯走投无路,只得三次向大唐求救。唐高宗觉得这是一个控制中东的难得机会,便设立波斯都督府。利用卑路斯的萨珊王朝正统地位,帮助其复国,将波斯故地纳入唐朝的附属势力范围。
但考虑到路途遥远和补给问题,波斯都督府距离中原有万里之遥,大唐没有派太多的兵力支援 。在卑路斯再三要求下,678年吏部侍郎裴行俭送卑路斯返回波斯,此时得知萨珊王朝已经完全覆灭。裴行俭只好把卑路斯放在了碎叶城,这是诗圣李白出生的地方,即今日吉尔吉斯的托克马克。卑路斯还有1000多名随从,不甘心放弃,在努力了20年后回长安。
卑路斯未能挽救败局,他的后裔一直留在中国,并得到厚待。萨珊王朝覆灭后,波斯人逐渐皈依伊斯兰教。。波斯都督府(661-663年)也随即废置。唐于661年在吐火罗故地设月氏羁縻都督府,下辖25州(包括阿富汗等地区),属安西都护府。到了九世纪 ,伊斯兰势力的倭马亚王朝 (大唐叫白衣大食)也征服了阿富汗,阿富汗人被逼放弃原本的佛教或祆教,摧毁了当地的佛寺并建立清真寺。
至于住在中国并最终汉化的波斯人,安息帝国时期就有很多,唐朝时期还有很多有名的:
阿罗喊:长期为唐廷做使者,曾担任过拂林国诸蕃招慰大使、拂林国,本指法兰克,后被混同为东罗马。大概是专门招待罗马使者的。
李元谅,中唐名将,宦官骆奉先养子。在镇压朱沘叛乱和抗击吐蕃中立功,后来担任陇右节度使。
李珣,五代十国诗人。
李舜弦,五代十国女词人,前蜀后主王衍的昭仪。
两国之间文化艺术交往频繁,多姿多彩。元朝天文学家郭守敬参考“万年历”,确定了“授时历”。当时,波斯语被列为继汉语、蒙古语之后第三种语言。明朝建立的四夷馆培训了大量的波斯语翻译人才。伊朗古代医学中有半数的药方来自于中国。另外,独树一帜的细密画是在吸收中国工笔画特点之后,形成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画风。
伊朗对中国也无处不在。据专家考证,中国铠甲的金属鳞片和马饰,和安息王朝有着密切的关系。唐朝宫廷盛行的“马球”,也源自于伊朗的“波罗球”。元明时期的中国乐曲,有一部分正是伊朗古曲。元世祖忽必烈御赐权贵的“质孙服”的传统,也与伊朗相关联。“质孙”在中古波斯语中有“御赐服饰”的意思。
在伊朗流传着这样一句波斯谚语:“希腊人只有一只眼睛,唯有中国人才有两只眼睛。”
这足以说明伊朗对中国的感情深厚。双方在全面交流的背景下,产生了强烈的向心力和认同感,这为伊朗对中国释放巨大善意做出了最好的注解。
波斯萨珊王朝胡姬波斯都督府卑路斯发布于:浙江省声明: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,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,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配资网站首选_配资网站排名_配资交易网站观点